游客 您好,欢迎访问!
读者登录
管理员登录
注册
客户端下载
您的建议
电子书
全文
电子书
检索
高级检索
全部
题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热搜:
余华
高等数学
毛泽东
绍兴
平凡的世界
活着
我的阿勒泰
中国诗歌网
河北
Python
英语
三体
学科导航
哲学
哲学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安学
教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历史学
考古学
中国史
世界史
理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系统科学
科学技术史
生态学
统计学
工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生物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公安技术
农学
作物学
园艺学
农业资源利用
植物保护
畜牧学
兽医学
林学
水产
草学
医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中药学
特种医学
医学技术
护理学
军事学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战略学
战役学
战术学
军队指挥学
军制学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军事装备学
军事训练学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交叉学科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可授理学、工学学位)
国家安全学(可授法学、工学、管理学、军事学学位)
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
遥感科学与技术(可授理学、工学学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可授理学、工学学位)
纳米科学与工程(可授理学、工学学位)
区域国别学(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
文物
密码
中图法导航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哲学理论
C 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学
D 政治、法律
政治理论
E 军事
军事理论
、
世界军事
F 经济
经济学
、
农业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语言学
、
汉语
I 文学
文学理论
、
世界文学
J 艺术
艺术理论
、
摄影艺术
K 历史、地理
史学理论
N 自然科学总论
系统科学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数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学
Q 生物科学
植物学
、
动物学
R 医药、卫生
医学研究方法
S 农业科学
农业经济
、
园艺
T 工业技术
工业技术理论
U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经济
V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丛书
、
辞典
首页
数据库
阅读器
书城专题
纸电同步
产品专区
数字资源平台
>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
阅读次数:
20
下载次数:
12
荐购次数:
2
收藏次数:
0
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
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作者:
李思逸
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23.12
ISBN:
978-7-5426-8225-3
主题:
铁路
中图法分类号:
F532
【中图法分类】
F 经济
>
F59旅游经济
>
F53铁路运输经济
【学科分类】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建议阅读终端:
在线试读
PDF格式
下载
PDF下载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注:如果您的电脑尚未安装PC客户端,请先
安装客户端
后再下载阅读!
手机扫描阅读此书
支持(Android/Iphone)
编辑推荐
简介
目录
评论
不负韶华,与每本好书相遇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辨
简介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目录
查看全部 ∨
评论
评分:
1
2
3
4
5
评价:
请输入评论信息
5
0
/255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0)
检索
默认排序
默认排序
最新排序
相关推荐
请输入图形验证码
换一换